觸樂夜話:7歲小孩的游戲處女作上了Steam

兩個類似的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有兩個小孩在“開發(fā)”游戲,更是對孩童游戲夢想的一種呵護與關懷。

編輯劉淳2018年08月07日 18時38分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游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Steam上最近發(fā)布了一款游戲《Answer the Question》,售價0.99美金,玩法挺無趣,就是回答一些系統(tǒng)隨機提供的簡單算數(shù)題。乍一看,似乎又一是款想撈一筆的“垃圾”作品,但游戲底下已經(jīng)有了100多篇好評。這些好評并非在評價游戲本身的質(zhì)量,而是基于幕后開發(fā)故事打出的情感分。

這背后的故事是——這款游戲的開發(fā)者是一名年僅7歲的小女孩。

自學編程從零做游戲

故事主人公名叫Penny McDonald,她的爸爸Lance McDonald是名游戲從業(yè)者。這位爸爸有一次正在工作,被迷住了的小女孩問:“我以后可以做自己的游戲嗎?”

相比直接否定女兒的想法,這位爸爸決定幫助她實現(xiàn)這個愿望,他當即給女兒提供了開發(fā)游戲所需要的全部工具:一臺放在旁邊桌上的Win 98電腦,與一本關于QBASIC編程語言的指導書。

從零開始學編程

小女孩就這樣一邊學一邊做,一周過后,她的游戲處女作基本完工了。

之所以做一款算數(shù)游戲,小女孩解釋道:“我想過做一款動作游戲,但我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做了一款不同的游戲。”除了提供基礎的算術(shù)題,她還希望游戲可以做到記錄玩家的分數(shù)。

在開發(fā)游戲的過程中,小女孩問她爸爸能不能在Steam上發(fā)行:“我想過了,如果家里人可以有這款游戲,為什么其他人就不能玩到呢?” Lance McDonald正好也有在Steam上發(fā)行游戲的權(quán)限,他響應了女兒的這個提議并把相應的Steam頁面處理妥當,然后把游戲相關的素材發(fā)給了V社接受審核。

第一次審核沒有通關,理由自然不是V社把控嚴格,而是游戲圖標不太合適。小女孩隔天放學畫了一個新圖標,第二次提交過去后很快就通過了。這位爸爸因為還得忙著給女兒準備午餐,于是將原定次日推出的游戲直接發(fā)售了。

小女孩在嘗試繪制游戲的圖標

緊接著就是經(jīng)外媒Kotaku報道后的故事了。許多玩家慕名找到游戲頁面,在底下給出了真誠的好評。

相比那些拼貼素材、粗制濫造、大量涌入Steam商店的垃圾游戲,Lance McDonald期待的是,人們會如何看待這樣一款100%手敲代碼、基于QBASIC語言、由7歲小女孩制作的游戲。

單純從游戲角度來講,這不過是一款可以運轉(zhuǎn)的小程序,可能也會誤導不明就里的路人,但玩家自發(fā)進行的傳播與推廣,已經(jīng)讓它超出了好壞優(yōu)劣的范疇。人們愿意對一個孩子努力實現(xiàn)的愿望給出毫不吝惜的鼓勵。

玩家的善意超出了Lance McDonald的預期,這款游戲據(jù)稱已售出了足夠的份數(shù),收入可以支撐女兒下一款游戲的開發(fā)。

游戲界面就是純文字的數(shù)學題,右邊修改過后的圖標還挺好看

小女孩目前的計劃是做一款新的游戲,一直到她真正學會如何制作動作游戲?,F(xiàn)在她想做一款偏向文字冒險類的游戲,玩家可以打下自己想做的事,腦海中的幻想就可以在游戲中得到實現(xiàn)——聽上去難度還真不小。

你提供創(chuàng)意我來開發(fā)

這條新聞讓我想起了一個舊聞,新聞內(nèi)容大體一致,也有一個自己做游戲的小孩子和一個就職游戲行業(yè)的父親,不過形式跟前者有些不同。

這是一款類似《魔界村》的橫版復古游戲:《戰(zhàn)斗公主瑪?shù)铝铡罚˙attle Princess Madelyn),開發(fā)者是7歲的小女孩Madelyn Obritsch和他的父親Christopher Obritsch。作為游戲開發(fā)過程的靈魂人物,她負責提供游戲創(chuàng)意,具體開發(fā)交由父親負責。

左邊那位才是游戲的創(chuàng)意人員

小女孩最早誕生“做”游戲的想法是4歲,她那會愛在父親敲打代碼時待在一旁觀看。有次她盯著游戲畫面說:“我想跟那個怪物戰(zhàn)斗。”

Christopher起初以為她是想玩游戲,但女兒回復說:“不,我是想進入到游戲里,我想成為游戲里的主角?!?/p>

因為這是一個商業(yè)項目,他只能告訴女兒沒辦法做到。小女孩一本正經(jīng)地跟他解釋原因:“女孩沒法成為騎士,爸爸,只有男孩子才可以?!?/p>

“她那會在托管中心跟男孩鬧矛盾,那些男孩專門對付她,說她沒法做一些特定的事,就因為她是一個女孩……結(jié)果是她跟那些男孩打了好幾次架?!盋hristopher當時聽到后大笑不止,并且決定單獨給女兒做一款游戲。

從詢問女兒喜歡什么顏色的盔甲開始,他拉上工作伙伴作為助手,讓妻子掌管財務,女兒自然是整個團隊的最高領導,并且也擔任著藝術(shù)總監(jiān)的職位,在一次極為成功的眾籌活動后,以“家庭作坊”的團隊形式開始了游戲開發(fā)。

《戰(zhàn)斗公主瑪?shù)铝铡分v述的就是瑪?shù)铝展?,也就是小女孩瑪?shù)铝眨退男」返拿半U故事。開發(fā)游戲的過程基本是女兒負責幻想,父親負責實現(xiàn)。小女孩平時一直在寫寫畫畫,一有想法就向父親匯報,比如說“我又給游戲畫了一只怪獸”。 父親負責將其轉(zhuǎn)換成現(xiàn)實,還得不時調(diào)整設定,保證在游戲中它確實可行。

如何將女兒的構(gòu)想做進游戲,理解女兒對圖畫的描述很重要

???????“跟女兒合作非常棒,她的想法非常有趣,我們向她展示游戲完成部分時,她會非常激動……這款游戲就是關于她的、為她做的——甚至可以說這就是她本人的象征,這最令我興奮。”Christopher接受外媒采訪時說。

目前這款游戲已接近完成,并且將登陸全平臺,得益于玩家的資金支持,游戲體量擴大了不少?,?shù)铝债旘T士的夢想應該很快就可以實現(xiàn)了。

我之前玩過這款游戲的Demo,總體感覺不錯。比起前面的算術(shù)游戲,這個更像是款可玩的游戲,也能看到游戲中有小女孩Madelyn更多的影子。

游戲主角瑪?shù)铝站褪切∨⒌幕?/figcaption>

如果你去網(wǎng)上搜一下,類似的開發(fā)者故事還不少,這些故事讓人感覺很好,它反映出了一種關照,一種來自來自父母、他人、社會對一個未成形的愿望的精心呵護。這跟這些孩子以后會不會開發(fā)游戲沒關系,盡管這些故事的主體都是游戲,但事實上,你可以將它替換成任意一個話題。

回到游戲這個話題上來,事實上許多歐美開發(fā)者都是從玩家轉(zhuǎn)變過來的。他們之前是盯著屏幕上的像素,之后自學編程開始做自己的游戲,現(xiàn)在他們的孩子也進入了這個循環(huán)。我真希望,在國內(nèi)長大的這一代玩家,隨著自己的素質(zhì)起來后,也可以將這種循環(huán)帶給下一輩人。

4

編輯 劉淳

liuchun@chuapp.com

Just breathe, slow and steady, in and out

查看更多劉淳的文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