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卡夠強力,車輛還算靠譜,獲得靠前每次的過程真的已經不重要,因為結果在比賽開始前就已經決定了。根據美國賽車聯(lián)合會2010年發(fā)布的數(shù)據,獨立車隊參加一場納斯卡大獎賽的平均花費為22.5萬美元——這倒是本作唯一體現(xiàn)出這一賽事特點的地方。
無論從名稱,還是在2D賽道中縱橫馳騁的納斯卡賽車,都讓你相信《賽車大贏家》(Big Win Racing)是一部競速游戲,但當你招募好了人馬,準備跳入駕駛艙大干一場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卡牌游戲。
在游戲的初始階段,你會得到數(shù)張初級卡——這大概也是游戲中唯一一次得到的免費物品了。想贏得一場納斯卡賽事的冠軍,并不是搞一輛車然后一直往前沖,而是需要構建自己的車隊,其成員包括兩個搬胎工,兩個換胎手,一個加油員和一名裝配師。車輛的輪胎、制動、引擎等性能模塊,均有對應的卡牌,每種均分為青銅、白銀、黃金、鉑金4個等級。如果你的零部件卡牌均出于同一家廠商,那么它們還能產生特殊疊加效果。當然,無論怎么疊加,用比賽迎來的錢換購到手的卡片,同真金白銀買到手的相比永遠都只是渣。
在構建好車隊后,你就會進入山寨版的代托納國際賽道(Daytona International Speedway),與7名競爭對手在8圈風馳電掣的表演之后決出最終的勝利者。盡管比賽畫面為2D,但馬達的集體轟鳴聲和賽車的物理效果還算靠譜,你會看到參賽車輛失控沖出賽道,發(fā)生碰撞后造成零部件掉落、碎塊橫飛和車體原地旋轉的場面,但不出10秒鐘,你就會注意到一個奇葩的設計——在這款“賽車”游戲中,你居然無法對車輛進行任何控制!
是的,你唯一對車輛進行直接干預的地方,就是確定賽手的駕駛風格——選擇冒險,他們就會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地進行越位爭先,這也意味著出錯的可能性更大,即便讓競爭對手們在自己屁股后面吃灰,轉眼之間也可能因為人品耗盡而莫名其妙地一頭撞上護欄。倘若選擇保守,車手始則會銘記“開開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獲勝的希望,只能寄希望于前方對手在狗咬狗的過程中亂成一團,讓勝利果實集體拱手送到你的囊中。
真正決定為你的車隊效勞的車手表現(xiàn)的因素,在于被稱之為“大沖擊卡”(Big Impact cards)的特殊卡牌,每場比賽的賽前可以配置3張,它們的功能從一定時間內保證車輛不會被撞毀,到提升發(fā)動機的動力輸出,功能與賽手當前的駕駛策略有一定的關系,比如要求落后車手進行孤注一擲的絕地反撲的時候,使用“好人卡”可以避免他在瘋狂超越的過程中被撞死撞傷撞殘廢。而在戰(zhàn)況進入白熱化狀態(tài)的時候,為了避免“躺槍”而不得不選擇保守策略的時候,一張加速卡能夠保證你在遠離事故高發(fā)區(qū)域的同時,依然可以緊緊咬住隊伍中的領頭羊。
獲得勝利之后,玩家的粉絲數(shù)量就會增加(XP),你可以用這些刷刷增長的虛擬貨幣來購買提升車隊軟硬件條件的Boost Card,如果用來兌換Big Impact卡是非常不劃算的,而Big Impact卡的作用又具有如此的決定性,以至于比賽畫面上方赤裸裸地提供了一個Skip按鈕——只要卡夠強力,車輛還算靠譜,獲得靠前每次的過程真的已經不重要,因為結果在比賽開始前就已經決定了!于是乎,想取勝,就必須買卡,而想獲得接下來的勝利,你就必須掏錢買更多、更強力的卡,否則只能越輸越慘,直到最后血本無虧,讓自己此前的努力瞬間化為泡影。
當然,制作組也怕把玩家們也惹毛,在你認清了這款游戲的騙錢本質,以至于什么卡也不用,玩一把裸奔,看看究竟會多慘的時候,結果往往會出乎意料——你的屌絲戰(zhàn)車居然能夠輕松奪得第二,甚至是冠軍,讓某些心存幻想的玩家產生這是一款不用掏錢也能玩得轉的免費游戲的錯覺。其實,只是稍有點判斷能力的玩家,此時都會徹底認清這款游戲的本質。
根據美國賽車聯(lián)合會2010年發(fā)布的數(shù)據,獨立車隊參加一場納斯卡大獎賽的平均花費為22.5萬美元——這倒是本作唯一體現(xiàn)出這一賽事特點的地方呀!
?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