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gon對Bethesda的反擊多少是令人意外的,但我又很高興這件事被拿到臺面上說,比起Jeff的事件,至少大家玩得都是陽謀,也沒有人因此得到傷害。
小羅今天探討了一下《非洲人怎么看游戲里“非洲人”的說法?》,按照慣例,我們還是打碼了。下面是夜話正文。
Bethesda Softworks最近作出了一個決定,他們將不再向媒體提前提供游戲的完整版本作為評測之用。B社不僅這么決定了,它的全球內(nèi)容主管昨天還把這個決定貼在了官網(wǎng)上,或許是這個舉動太高調(diào)了,竟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Polygon隨即發(fā)表文章,指責B社的目的就是不想讓玩家在買到游戲前看到評測,以便于更好地向玩家騙錢,Polygon奉勸讀者不要再預定B社的游戲,直到媒體評測發(fā)布為止。
關(guān)于事情的起因,B社的主管在發(fā)文時稱:
從官方說法看來,是某些媒體對《毀滅戰(zhàn)士》的差評導致了B社做出這個決定,但在媒體評分網(wǎng)站GameRankings上,《毀滅戰(zhàn)士》的平均得分都在85%以上,Xbox One版的平均分甚至達到了89%。如果這都讓Bethesda無法滿意,那他們的期望值確實過高了一些。而我也能理解Polygon的憤怒,因為盡管Bethesda說得很客氣,可顯然他們對媒體上出現(xiàn)差評是比較反感的,那幾句話算是捅了馬蜂窩。
我們知道,在歐美地區(qū),因為盜版問題不是很嚴重,大多數(shù)玩家在購買游戲時還是非常仰仗媒體評論的,而歐美游戲媒體從創(chuàng)立開始,無論是早期的紙媒還是稍后興起的網(wǎng)絡(luò)媒體,都肩負起了實際上的導購功能,一個主要媒體給游戲打多少分可能影響到游戲的銷量,有的影響還挺大。
正因為掌握一定的話語權(quán),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和商業(yè)公司實際上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共生關(guān)系,我相信這些媒體的理想狀態(tài)并不是百分之百憑良心說話,而是在廠商和玩家之間求得平衡,讓廠商覺得你仍舊是友好的,讓玩家也覺得你尚在良心的范圍之內(nèi),只要大家做得都不過分,也沒人愿意再生事端。不過到底怎么樣算是“過分”,這個尺度仍舊不是很好拿捏。
資深點兒的玩家大概記得2007年Gamespot的那件事。當時G站的評測編輯Jeff Gerstmann因為給《Kane & Lynch: Dead Men》這個游戲打了6分而被開除了。當年的細節(jié)語焉不詳,后來人們才得知,Jeff的舉動惹怒了游戲發(fā)行商,在廣告壓力下,他被叫到Gamespot的高層——一個比編輯部高層還高的大人物面前,宣布走人。
《Kane & Lynch: Dead Men》的媒體平均分只有67%,玩家平均打分則是45%,Jeff其實并沒有做錯什么,他只是對尺度的拿捏沒有上心。
Jeff后來還提到,由于媒體給《瑞奇與叮當未來:毀滅工具》的評論不甚理想,索尼也曾向一些媒體施加壓力,并威脅撤回廣告費??梢?,針對“壞廠商”的陰謀論一直都是確實存在的。
當然這是Jeff的媒體視角,事實上可能更復雜一些。比如說,當不涉及錢的問題的時候,也有很多游戲可能被惡意打了低分。以打分嚴苛著稱的Gamespot就有很多評分跟玩家感受并不一致,有的評論作者被指對相關(guān)游戲類型不夠了解,或者像是只玩了幾個小時就把評測寫完的。是的,關(guān)于外媒評分的黑歷史其實也并不少,也是因為如此,在歐美地區(qū),GameRankings、Metacritic等等游戲評分匯總網(wǎng)站就有了一席之地,至少平均分會距離客觀公正更近一些。
即使如此,一定程度的潛規(guī)則仍舊保證了媒體和廠商不至于公開叫陣,所以Polygon對Bethesda的反擊多少是令人意外的,但我又很高興這件事被拿到臺面上說,比起Jeff的事件,至少大家玩得都是陽謀,也沒有人因此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