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發(fā)展完全由你掌控!”
“通過提供支線劇情,可以讓觀看者自主選擇故事的走向,欣賞由一套故事線索衍生出的不同結局……”
這套說辭不是在描繪當下B站、騰訊及愛奇藝正全力布局的“互動視頻”業(yè)務,也不是來自剛剛熱映的《天之杯2》中對Galgame多支線的介紹和科普。它摘錄自上世紀90年代末熱銷的“矮腳雞書系”中一個自選故事的介紹。
潮流有時候真是個微妙的東西——誰都沒有想到,在20年后的今天,當初那個已經埋沒在時間中的潮流,能在全新的娛樂需求中再次生根發(fā)芽?;訆蕵纷畛跸破鸬臒岢焙椭蟮钠鸱?,也幾乎無人再提起,仿佛是夢中人的囈語般,從未在這個世界發(fā)生過。
20年前的那股互動娛樂潮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其中有什么故事值得發(fā)掘?這確實是個精彩紛呈的話題。
“請不要在午夜翻閱這本書?!?/em>
——“雞皮疙瘩”系列封面
互動娛樂小說在中國的第一次流行,繞不開“矮腳雞書系”這個名字,它出現(xiàn)于1999年。
以今天的視角看來,“矮腳雞書系”能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內,真的要拜當年寬松的出版引進政策和當時對歐美童書的整體崇拜所賜,結果就是無來由的照單全收。
1999年,金庸金大俠尚在同作家王朔進行世紀大戰(zhàn),鄭淵潔也在遭遇不懂童話、“過于成人化”的嚴厲批評,但在童書市場,就是容忍了這么個“異端”的存在。
為了確保叢書銷量,出版社倒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在腰封上大張旗鼓寫下“獨家引進美國BDD公司王牌少兒讀物”(但很不幸這是毒奶,BDD不久后就因為經營不善被其他出版社收購),聽上去高貴洋氣上檔次。
除了狂霸酷跩的Slogan,這個系列圖書還有自己突出的競爭力——價格。這套來自“美國的王牌少兒讀物”按5冊為一套,分套出售,單套價格為30元,每冊價格僅6元,和同時期海外引進童書比起來真的是物美價廉。
舉個例子,當時湖北少兒出版社引進的“法國探秘”系列讀物的單冊價格為65元,同期的“恐龍?zhí)矫亍焙汀?01問”系列童書價格在12~17元不等。一本6元,就能滿足孩子的閱讀需求,何樂而不為?于是,這本書一時間成了家長們給孩子購買課外書的上選。
好景不長。漸漸地,家長們就發(fā)現(xiàn)這套書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矮腳雞書系”全套35冊,實際上由兩個截然不同的系列組成:前15冊是BDD公司旗下數(shù)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自選劇情系列,尚能勉強說得上“拓寬孩子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后20冊則是來自作家Nola Thacker的恐怖靈異小說“墓地學?!保℅raveyard School)系列中的故事。后面這位老兄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講述發(fā)生在一所奇怪學校里的靈異恐怖故事:活死人、肢體分解、游蕩在街角的骷髏及直白了當?shù)男@霸凌,再加上作者的筆名“Tom B. Stone”(連起來看即“墓碑”之意)……總之,這就是故意要給你的童年陰影啦。
“墓地學?!毕盗性谖淖至亢蛢热葚S富度上遠勝于前15本,當然,就恐怖程度而言,也是大大超過前一部分——因此被不少發(fā)現(xiàn)大事不妙的家長束之高閣。
這樣的變化直接導致了這個系列圖書后來的命運多舛:并不好的市場反饋讓出版社調整了印數(shù)(書中記錄顯示,2001年的二次印刷僅印了1000冊);同時,知道這個系列在學生里口碑不錯的盜版商,則鼓搗出了相當數(shù)量的盜版……以至于現(xiàn)在的收藏者們出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正品搜集困難。這些他們夢寐以求的原版正版,目前大多藏匿在各大圖書館的館藏當中。
“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開始,一個中斷和……一個轉折!”
——“雞皮疙瘩”電影臺詞
2001年之后,“矮腳雞書系”引發(fā)的熱潮開始逐漸消退,不過,它曾經的閃耀啟發(fā)了另外一家出版社。2002年,接力出版社將同樣具備驚悚、懸疑和互動性的童書“雞皮疙瘩”經典系列引入國內。
從名字和裝幀上來看,“雞皮疙瘩”似乎怎么看都是“矮腳雞書系”的跟風作品,但事實并非如此?!半u皮疙瘩”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992年8月,“矮腳雞書系”的第一個故事誕生于1994年3月。事實上,1994年,“雞皮疙瘩”的最初系列(Goosebumps Original Series)已經宣稱發(fā)行量達到數(shù)千萬冊,1997年宣布突破3億單冊的銷量。“矮腳雞書系”裝幀中愛用的字體那股畫風,最初都源自“雞皮疙瘩”——得了,鬧了半天你個“矮腳雞”反而才是跟風。
不得不說接力出版社目光如炬——不同于明顯志不在此的Nola Thacker,“雞皮疙瘩”系列作者R·L·斯坦(R. L. Stine)有自己獨特的招牌創(chuàng)作方式;一方面,斯坦注重細節(jié),精心豐滿每個驚悚故事當中的怪物;一方面,斯坦有自己搭建世界觀的方式,圍繞故事氛圍進行巧妙的鋪墊,在故事中途呈現(xiàn)讓大量的異常事件,加快節(jié)奏,并在故事快要結束時來個神轉折。
以第一個故事《遠離地下室》為例:主角發(fā)現(xiàn)身為植物學家的父親越來越奇怪,而父親不允許孩子們接近家里的地下室,只因為一個恐怖的真相——地下室里還有一個父親。在分辨真假的過程中,其中一位父親叫出了孩子的小名,讓孩子們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抉擇。
不過還沒完,在一段時間過后,家中的盆栽突然開口:“其實我才是你的爸爸。”溫暖的重聚瞬間再度陷入驚悚,而故事戛然而止,一系列之前埋下的伏筆開始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憑借出色的懸念營造和極富個人品牌風格的記憶點,“雞皮疙瘩”系列變成了一個超大IP,斯坦本人也因此獲獎無數(shù)——連續(xù)3年(1994~1996年)被《今日美國》評為最暢銷作家;1994年和1998年兩度榮獲美國最著名的兒童電視頻道Nickelodeon的“兒童最佳選擇獎”;1999年被評為英國最受兒童歡迎的作家……此后,“雞皮疙瘩”系列相繼有游戲和電影作品問世。
不過,上述的成就和榮耀多半屬于“反轉”系列,而說到互動類型的游戲圖書(Gamebook),“雞皮疙瘩”的表現(xiàn)并不比“矮腳雞”系列強太多——“給你一身雞皮疙瘩”(Give Yourself Goosebumps)是斯坦于1995~2000年間連載的游戲書系列,也是“雞皮疙瘩”系列中唯一的游戲書。不同于其他能讓人逃出生天,甚至能夠走向人生巔峰的冒險書,這個系列的宣傳語是“你來選擇自己如何被嚇到”——也就是說,你選擇的是20條通往不同驚悚結局的路。
相比主系列,這一系列故事的分支劇情間文筆差距實在太大,結局對故事的解釋還會自相矛盾(也就是完全不能在同一世界觀下自洽),遠沒有主系列那樣強大的連貫性,在驚悚和懸念設置上,并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那么,可不可以說,“矮腳雞書系”在追逐風尚之余,也做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新的東西,并對前輩有所超越呢?
恐怕這么說,還有人就不大樂意了……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來的……交互也好,翻譯也好,還是引進到中文圈也好,為什么會這樣呢?”
——R·A·蒙哥馬利
2011年11月11日,有人給早已銷聲匿跡的“矮腳雞系列”叢書在豆瓣上建立了小組,一位id叫azureprince的女士,也就是這個小組的組長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宣告了“矮腳雞書系”的回歸。
往前一翻,就發(fā)現(xiàn)這故事大有蹊蹺。新出版的“分支情節(jié)游戲書”版權來自一家名為“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CYOA)的公司,CYOA的新書系列被譯為“驚險岔路口”。
這個“矮腳雞新系列”不但作者不同,海外出版公司也是全新的,甚至連國內的代理發(fā)行商都換成了湖北美術出版社……怎么看都是蹭熱度不是么?
不過,倘若你真搜索一下“R. A. Montgomery”,會發(fā)現(xiàn)令人震驚的事實——這個看上去怎么都不靠譜的宣傳,居然大半都是真的……這位R·A·蒙哥馬利的確是交互書籍領域的始祖——他從1977年開始創(chuàng)作交互類冒險書籍,比其他兩位要早上10多年,并且,他和CYOA公司創(chuàng)作的系列叢書,早在1994年便被北京少兒出版社以“插圖本迷你探險叢書”的名義引入到國內。這個時候,BDD的“矮腳雞書系”剛剛在國外誕生……
是什么讓這位互動游戲書始祖折戟沉沙,不為后人所知了呢,看了下面“插圖本迷你探險叢書”的封面,我想你可能會迅速在腦海里有一個答案。
就閱讀體驗看,“插圖本迷你探險叢書”也是頗為有特色的一個系列,相比起上面兩個系列熱衷的鬼怪和靈異故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這套書更多涉足的是傳統(tǒng)冒險和科幻故事。
事實上,如果你能頂著不忍直視的封面翻開這個系列,會更加對封面的保守或者說不知所云感到遺憾——書籍中的插畫質量非常高,各路線和結局的關聯(lián)性強,還有之前提及的兩個系列從未嘗試過的“曲折性”支線(也就是增加了達成好結局的難度,而非簡單指向壞結局)。
這個系列故事的文字量和信息量也非前兩者可比,最重要的是,注重了教育和科普性,怎么看都更適合家長推薦給孩子們才對。
但是,這個系列在今天來看也有更多不火的理由——其中的科幻故事過于側重概念和知識的普及,減少了大量兒童喜歡的趣味性內容(這也是早期科幻題材的頑疾),故事涉及的類型和方向過于繁雜,也導致了核心粉絲的割裂。在許多懷舊類圖書圈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對其中某幾個故事記憶深刻,但是并沒有對整個書系留下太多的記憶。
還有一點,這個互動交互書籍的始祖,用3套書籍讓我們看到了此類圖書的缺陷——過于追求支線選擇的巧妙,往往就要犧牲主干故事的豐滿程度;要達成“每個結局都能有所思考”的終極目標,則很難顧及整體的思想深度——故事敘述難免會顯得有些支離破碎。
所以,后面的故事也并不讓人意外——許多年后,當煥然一新的“驚險岔路口”系列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它也沒有取得那些后輩們曾經取得的成績——故事題材陳舊,無法適應時代,而“冒險小虎隊”等一系列冒險書系在2003年之后的爆發(fā),使得“驚險岔路口”原先就因為多線路而不得不簡化的劇情顯得更加羸弱……
更精致的交互小說非但沒有取得“矮腳雞書系”那樣的成功,甚至其名字還不如那個粗糙的“插圖本迷你探險叢書”更有記憶感。不同于腰封上的宣傳口號,時代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故事的發(fā)展并非由你掌控。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